返回第二十二章 苦练内功广积粮(1 / 2)带着世界去闯荡首页

随着春风吹来,万物从严冬的寒冷中逐渐复苏,太守府的事务一日多过一日。林森把扶持各部土著自己人上位,一统乐浪的事务全权交给戏志才后,就一头扎进浩如繁星的事务中。

在太守府诸多事务中,如何安置数十万移民以及给他们分配土地当属第一位。

由程昱田丰等递交上来的条例中,他们还是以秦汉的名田制一夫狭百亩之地这个思路制定的,林森是想要彻底的掌控民心,进而控制这方天地意志,最终吞并融合这个世界。

他把程昱田丰等人召集到一起,把自己的思路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再进行查缺补漏。

“本王打算对移民们实行新制度,五户一保,十保一甲,二十甲设一乡,一乡之地十五里。保长甲长由民众自选,每任二年。保长自决,甲长选定后报县令批准委任。

乡设三老,蔷夫,游缴。三老主教化;蔷夫主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管治安。此三职皆两年一任,先乡间选举推荐,由县令参考推举人选历年经历予以批注或另选。乡间所有职位以退伍军人优先。”

“大王,此法甚好,实行之后每一户都将被纳入我们的有效治理之下。如今本朝里老乡老大都俱由豪强担任,邻里村间的事务皆由他们处理决断,朝廷无法也无意干涉,导致朝廷威严龟缩在县城之内,法令根本就无法有效传达到每一户乡民手中。”程昱两眼放光的看着林森。

“哈哈,程先生不说本王这是暴秦之法就好。”林森看着厅内几人的神色。

“嘿嘿!暴秦暴秦,大汉承袭大秦无数制度,就是这皇权直达乡间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被有选择的遗忘了。”程昱有些咬牙切齿的说道。

“至于授田多寡,那就按照丁五十亩,其余依次递减。授田不得买卖,不能继承,死后收回,民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各项赋税缴纳将按照所属田亩计算,取消丁口的赋税,在册的统一由太守府缴纳。”

“大王,你这是要彻底封死乐浪产生豪门大家的土壤啊,中原那些世家大族们恐怕会对我们咬牙切齿。”荀攸这个士族出身之人脸色有些黑。

“总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不然老以为本王这个软柿子很好捏。本王决定每乡设义学一所,由太守府派出教师,对八岁以下蒙童免费进行启蒙教学;每县设县学一所,对十五以下少年儿童实行免费教育。”

“大王这反击可是够犀利!您这义学一兴办,只要持续的坚持下去,我们将获得源源不断地人才,对于世家大族而言很不友好,我们可需要小心应付。不过实施这些政策,需要大量的钱财进行补贴,以我们如今的体量,能不能坚持住啊?”

荀攸几人已经彻底被林森的大手笔给震惊了,都不想错过这样开创先河的事件,他们对于造成大汉如今的腐朽各有看法,都想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本王有数条财路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取财货,应该能够支撑得起乐浪各项计划的发展。不过,很多具体的事务需要几位先生费心费力去处理了。”

林森确定程昱田丰等人。明白自己对于安置移民和授田的思路后,就把这两件繁琐的事情移交出去。

随后就来到将作营,准备把曲辕犁和耧车等,一系列方便农耕的倍增器给造出来。而沤肥堆肥等肥田增产的技术早早的写成小册子交给田丰,还派出了数个擅长农耕的精灵协助打下手,有这些条件的加成,只要老天不捣乱,乐浪丰收那是一定的。

三天后,曲辕犁等被一一造出来,林森安排将作营马上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好赶上农忙时节出大力。此时身为户曹的荀攸脸色沉重的找到林森。

“大王,您说的财源在哪里,现在众多计划已经启动,要是再没有巨大的活水财源进行补充,府库三个月后将会分文不剩。”

“哈哈!公达啊!来来来!你看着曲辕犁和耧车怎么样,每一架本王运到中原卖个一万钱不算贵吧?还有这些铁制的农具。不过这些都是小钱,我们乐浪现在也大批量的需要,短时间内是没办法向外出售。”

“呼——!大王英明!”

“走吧,本王带你去看看我们乐浪真正的财源!”

林森带着荀攸第一站来到了列口港的食品厂,如今整个食品厂招募有员工近三千人。

“公达,你看,这些海货可是源源不断,我们现在每天能够捕捞五万余斤的海鲜。世家大族举行宴席往往只能用干海鲜,如今本王开发出一种食品,可以保存大半年之久。你尝尝看。”林森随手拿起一坛还没经高温蒸煮消毒密封的小炸鱼递给荀攸。

“这味道,绝了!这些鱼在世家大族中一定能大卖!”

“我们开发了鲸鱼,带鱼,八爪鱼等近十个品种的熟食。一年下来几千万近亿钱的利润没问题吧!”

荀攸点点头没说话,如今他左手托着坛底,右手不停的从坛子里捏着小鱼往嘴里丢。

“那我们去看下一个,先坐船吧,第三个财源离得有点远。”

乘坐回归号来到海冥,从港口登陆,深入陆地几里就是一片片的竹林。这是林森在州胡岛上挖了几条竹鞭种到海冥,用一点神力,几道法术催生而成,这里方圆十余里都是竹子的天下。

很快两人就来到一处戒备森严的作坊,林森没有带着荀攸深入工坊内部,只是在一处会客厅内给他看了生产出来的纸张,以及印刷出来的诸多典籍。

“纸张五百钱一刀,书籍八百钱一本。纸张每天一万刀,书籍五千本。”林森没有过多的解释,很平淡的把产量告知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