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罢免八个县令(1 / 1)乱世之曹操首页

曹操首先对这些贪官污吏开刀,一来就奏免了8个县令或县长。要知道,当时济南国总共才十多个县,这几乎占到了所有县长、县令的80%。曹操的这一举措,果然效果也不错,很多贪官污吏都吓跑了,于是济南境内出现了难有的安定祥和。

一开始,他们对于新来的领导,这些人是有所耳闻的,来头大,背景过硬,十多年前还棒打违禁者至死,对掌权者的亲戚也毫不容赦,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县令们,却私毫没有办法,只能任由曹操处置,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曹操当济南相的时候,因为严格执法,一国的贪官污吏畏惧,奸邪之人逃走他处,不敢在济南为恶。济南国有十几个县,这些县里的长吏大多依附权贵,贪污受贿成风。由于他的前任不报不问,致使一国政教不堪,风气污浊。曹操任以后,将这些贪贿官员全部检举罢免,一个济南国竟然是十免其八,真可谓是雷霆手段。一时间,济南官场震惊,一些依附这些贪腐之官的坏人,也待不住了,只好逃跑,狼狈流窜到别的郡县去了。

国相因为是由朝廷委派,而地方官吏多是本地人,他们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形成进退与共的利益同盟。他们不但在地方具有强大的背景,在朝廷也有后台撑腰,因此,从不把国相放在眼里,历任国相由于层层掣肘,根本无法作为。??

得知曹操出任济南相时,当地官吏和豪强们,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料定他的结局和前任们差不多,那就是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可惜他们猜不到结局,只能后悔不己。

曹操的严格执法,是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关;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想当一个郡守,以“好做政教,已建立名誉”。也和他做事不同寻常的性格相一致。曹操从政时,汉朝已经到了汉灵帝时期,这时候已经是政治混乱,奸邪当道,贿赂并行,风气污浊。也就是说,大汉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其衰败之象已经非常明显。曹操严格执法,无非是想挽救一下,这种大厦将倾的颓势罢了。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性格使然,他不走寻常路,不随波逐流,只想证明自己的才能和与众不同,不愿平庸一生。而这种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在曹操很小的时候就有所表现。

在济南相的任,他没有像当初那样,年少轻狂,血气方刚,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计后果。如今的曹操,已经变得成熟,懂得思前想后,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当对济南国境内的情况有了初步掌握,为了捍卫帝国法律的尊严,决定先要摘掉一些人的官帽,让他们知道做官的底线。

正所谓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大汉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能是曹操一个人可以挽救。权贵当道,贵戚恣意妄为,曹操又不能趋炎附势,经常和他们对着干,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曹操也无力回天,只能仰天长叹罢了。

曹操虽然被封相后,成为了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主管治安,选拔人才,解决要案和检举奸佞等工作,但也无可奈何。

当时的济南国各县,可以说已经从骨子里坏掉了。各县的官员都高攀朝中的贵戚,有的与宦官沆瀣一气,有的与高官“里应外合”。县中的官员不乏贪污受贿之徒,且治县无方,扰民有术。而曹操一任的济南相,都与各县官穿一条裤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唯有等待时机,在济南逐渐站稳脚跟后,他觉得时机成熟,才将贪财的县令们全部抓起来,连夜书信奏朝廷,治他们贪污公款,欺压百姓之罪。

当时济南国的各级官员,凡是“兜里”不干净的,全都被曹操“嘁哩喀喳”收拾了一遍。济南国的官员们认为“末日”到来,心里有鬼的人人自危。甚至出现了官员“大逃亡”,济南国待不下去,老子去别的郡国继续发财去!贪官免的免,跑的跑。

在毫无前兆之下,曹操以雷霆之势,快速出手,精准打击腐败,在济南国官场引发了一场政坛地震,闻者无不心惊胆战。朝廷那些幕后大人物,对曹操的这种做法,非常嫉恨,只是面对铁证,找不到曹操的把柄,短期内只好隐忍。

曹操任,三下五除二审查了一番,那十多个县的长官,其中奏罢免了八个人,基本是来了一遍大换血。在曹操精心治理下,济南国“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

可惜,贪官自古会做人,曹操的弹劾,以证据不足被驳回,县令们有的调离此地,去了更加富饶的地方就职;有的职务提升,升了官。曹操觉得如今世道乌云密布,官当得实在窝囊,不当也罢。

?

曹操之所以敢拿济南国贪官污吏们开刀,就是因为他跟这些人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另外,曹操做事向来果断,有魄力,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拖泥带水,碰曹操这样的主,济南国那些贪官污吏,只有自认倒霉的份儿。

经过这些事后,曹操常常忧郁,大汉的天下如此之大,州郡如此之众,单凭我曹操一人,又能改变多大地方?如今整个帝国已病入膏肓,现在该考虑的是如何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而不是一州一郡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