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5章 不要害怕(1 / 2)大汉永存首页

第325章 不要害怕

公元192年,六月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煦,太平圣女张宁起十万雄兵准备进攻幽州了。

她分四军,太平、邵武、黄天、神机四军,每军两万五千人,五千为一校,为左右前后中,总共二十校。

封周仓为威武将军,太平军统领;彭脱为奋武将军,太平军副统领。

韩忠为广威将军,邵武军统领;孙夏为振威将军,邵武军副统领。

赵安为伏波将军,黄天军统领;卜巳为猎虎将军,黄天军副统领。

管亥为威远将军,神机军统领;何仪为建忠将军,神机军副统领。

公孙度为屯骑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太平中校。

东红博玉为射月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神机中校。

蠕蠕力言为常乐校尉,领太平参议事随军军师,掌黄天中校。

当时的琅琊郡是徐州一部分,而徐州归陶谦管辖,然后曹嵩就莫名其妙被陶谦杀了。

幽州从西到东,依次有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属国、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

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等其气势低落,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

年轻时候的他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

这个叙述非常简单,基本只知道三个信息。

他曾被举为茂才,担任过侍御史,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董卓入京专权,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之言,拜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

后来结果是董卓下令迁都长安,焚烧宫室,诸侯四散,相互攻伐,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他杀死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如今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不可抵挡,我看贼人兵眷混杂,前后相随,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只是以掠夺维持生计。

第一,曹松在徐州,第二,曹松被陶谦杀了,第三,曹操想复仇。

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屯田,恢复生产。

于是,曹操就一心想要复仇,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呀。

至于陶谦为什么要杀曹操?什么时候杀的?怎么杀的?那是一概不知道。

所以曹嵩就举家搬到琅琊避难,也就是从今天的安徽亳州搬到山东临沂的附近。

也就是说,曹操他爹曹嵩离开朝廷之后,先回了自己的老家谯县,董卓作乱之后,山东诸侯联合讨伐,谯县离洛阳比较近,有危险。

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时,北面的青州、兖州黄巾此起彼伏,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青州、豫州等地的流民如郑玄、许劭等也纷纷涌向徐州。

再说徐州陶谦,他也是挺厉害的,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议郎。

首先,《三国志武帝记本传的说法很简单,就是:“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留人公将军张梁招募军队,坐镇襄平城太平府,管辖玄菟、乐浪郡、辽东三郡。

所以,他不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结果这刘岱觉得自己很厉害,董卓他都不怕,会怕小小的黄巾?

简单来说,这家伙得民心,口碑很好,适合种地,但打仗是真不行,后面被曹操各种吊打。

那么,陶谦为什么要杀曹嵩?究竟是谁动的手呢?

其实,曹嵩的死在史书里是一个悬案,至少有四种说法。

但刘贷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呀,要不是他有大义,是朝廷封的兖州刺史,他早就被曹操弄死了。

青州西方是冀州,有袁绍和公孙瓒,南方是兖州和徐州,兖州有曹操和刘贷,徐州有陶谦。

因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杀死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刘岱与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人一同举兵于关东,讨伐董卓,众人推袁绍为盟主。

十万大军从出发新昌,过无虑和望平,伐辽东属国和辽西郡。

三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改变历史走向的意外,比如曹操的爹曹嵩在徐州境内遇害就是这样一个意外。

如果曹嵩不死,曹操可能就不会大举进攻徐州,刘备也没有机会入主徐州。

然后曹操的机会就来了,在陈宫的帮助下,加上鲍信支持曹操,夺取了兖州。

所以后来裴松之用其他的书籍给三国志作补充。

如今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都在张宁掌控中,她放弃走水路去青州,主要是目前造船技术还远没有后世发达,而且去青州,容易被围攻。

可惜,当年张宁带走了青州黄巾的精锐,青州虽然还有黄巾,也乱起来了,但远远没有历史上那样大,也百万之众。

而且,张宁还安排人,时不时渡海,在蓬莱附近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乱民,然后回到辽东,不然辽东轻易发展不起来,怎么会有200万众,十万精兵?

这一下就有点尴尬了,刘贷没有死,曹操又有野心,两人还是冲突起来,在兖州打起来了。

所以,如果曹嵩不死,一切历史都可能不一样。

尔后,他听从王朗、赵昱建议遣使进京朝贡,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刘岱是东汉贤臣刘宠之侄,算是皇室宗亲。

公孙瓒被袁绍消灭之后,刘备如果不入住徐州,他可能战死,也有可能归于袁绍的麾下。

此时的刘备还在平原县呢,是公孙攒的手下,他也是公孙攒的师弟,两人都跟着卢植学过一段时间的。

在原来历史上,他如今应该是死人了。

如果刘备不入主徐州,他很有可能一直跟着公孙瓒干。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

她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有“史学三裴”之称。

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广搜资料,精心撰作,于元嘉六年429年写成《三国志注

曹嵩之死,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补充引用了两本书,叫《魏晋世语和《吴书。

看史籍的书名就是一大线索,因为书名能够很好反映出写这本书人的立场。

《魏晋世语以魏晋为名,不仅说明了书中的内容的历史时期,也说明了这本书是以曹魏和晋朝为正统。

《吴国则是三国吴国的官修史书,肯定是以吴国为正统。

陈寿写《三国志是以曹魏和东吴的关修史书为底本修改的,只有蜀书的部分是陈寿他自己写的,所以《三国志同一件事儿,魏书、吴书、蜀书的立场和说法有时候很不一样。

魏书的部分肯定是以魏国为立场,所以《三国志武帝纪和《魏晋世语的说法基本一致。

只是《魏晋世语补充了很多细节,说的是当时曹操占领了兖州,有了自己的地盘,就想把老爹从琅琊接过来,还派了一队人马去接应,结果陶谦得知了消息,就派人半路截杀,将曹嵩一家老小全部杀了。

这乍一看还是比较可信,因为细节特别多,比如曹嵩原本可以从后墙逃跑,结果身体太胖了,翻不过去,只好躲在厕所里,最后被杀了。

但是这里有一個最大的问题,就是陶谦为什么要这么做?

陶谦和曹操一直是对手,之前也打过几仗,所以有一定的动机,可问题是曹嵩一直在徐州琅琊郡,为什么早不杀晚不杀,偏偏要等到现在。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陶谦之前一直不知道曹操在徐州,现在知道了,所以派人杀了。

可是既然曹操敢大张旗鼓的去接他,就证明他和陶谦的关系还没坏到那个份儿上,而且陶谦和曹操之间没有私仇,杀了曹嵩可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除非恨到极致,不然谁会杀人家老爹,大汉可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那便是不死不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