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 / 2)初唐:砥砺前行首页

对于陈青兕的选择,庙堂大多人都觉得奇怪。

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权势,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缺的就是底蕴。只要趁势与萧家联合,子孙通过萧家与各大世家结亲,陈家最欠缺的底蕴将会得到弥补。

现在陈青兕还年轻,不求跟司马懿那样长寿,只需拥有常人之寿,陈家就能因为他一人之力,晋升为大世家。那时候享受荣耀的可不止一人,而是几代甚至十数代。

陈青兕却选择扶持李贤,虽说李贤少不更事,确实好控制一些。但也到了知事的年纪,而且天性聪慧,人所共知,又能控制几年?真想掌控朝廷,选个更小的,选个蠢的,就跟李显这样的,岂不更好?

对于陈青兕的选择,绝大多数人都看不透。

唯有陈青兕自己知道,李贤才是最佳选择。既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也有能力延续他的政治理想,对于大唐,对于陈家,都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在李弘、李贤眼里却是不同,他们自然是认为陈青兕大公无私。

毕竟武皇后的恶行过于恶劣,他们两人受到母亲的连累,德行上存在严重污点。自身又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支持李弘选择立李贤,对于陈青兕没有任何好处,除了公心,他们想不出别的理由。

李治的阴骘,武媚的冷酷,他们所生的李弘、李贤却如负负得正一般,性子都得到极高的评价,前者是仁孝闻于四海,后者是唐年钧德,章怀最仁。

面对陈青兕如此,两人皆感动得无以复加,便如溺水者握住了救命的稻草一般。

为此李弘还特地将李贤叫到跟前。

“六郎!皇兄的身体怕是坚持不了多久,陈先生受先皇大恩,有诸葛丞相之诚。你若诚心待之,他必不负你。但不可将之真视为诸葛丞相,你若不知天高地厚,与他对着干,他是不会对你留情的,切记切记。”

李贤道:“臣弟谨记皇兄教诲。也明白个中道理,皇兄大可安心。”

一个月后,李弘病逝。

年仅十二的李贤在陈青兕的扶持下登基为大唐新帝,这一次有陈青兕坐镇长安,庙堂一切平稳。

此后二十年,政出中书,祭出李贤,君臣和谐。

陈青兕在这二十年里,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

陈青兕并没有生搬硬套后世的政治制度,他知道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步子迈得大,容易扯着蛋。人力是有限的,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累积发展,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够成功的。

未来优秀的制度并不适合这个时代,陈青兕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超前的知识推动这个进程,让华夏发展向前推动两百年乃至三四百年,继续领先于世界。

陈青兕大力发展民生,推动文教,重视数术,将术数归为科举必考科目。他并没有刻意的去打压关东世家,而是推动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发展,令得书本的价格下降,读书不再是上流人士的专属。

任何薄有家财的孩子都读得起书,且都有地方学习文化知识,还能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跨越,完全不需要依靠世家。

后世不少人将世家的没落倒台归功于黄巢,但真正导致世家没落的真正原因是大势,时代的发展让读书不再奢侈,大量的寒门崛起,打破了世家对知识的垄断,这才导致世家的没落。

日后的牛李党争,就是寒门首次对世家发起的进攻。

正德二十年。

“先生,您此去是不打算回来了?”

李贤看着年过半百,依旧身强力健的陈青兕,有些五味杂陈。

二十年里,相权坐大,皇权旁落,作为皇帝他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不过他知道陈青兕对于他既有大恩,对于国亦有大功,乃至于大唐可以没有他李贤,但不能没有陈青兕。

面对如此情况,李贤自是表现出君王的气度,对于陈青兕的改革请求,无一不允,但心里却常想自己何时能够亲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可今时今日,得知陈青兕真要还政离开,李贤反而有些慌了。

他怕自己扛不住大任……

陈青兕却笑道:“陛下仁厚睿智,有刘、狄、张三相把持方向,还有姚崇、裴行俭、诸多能臣干吏辅之,庙堂有臣无臣没大区别,反之南海那边最近起了不小的动荡,此番臣去南海,得让大食国知道,动小心思是要挨揍的。”

他轻轻笑着,反复揍大食就跟揍自家儿子一样。

当年与大食国的一战,让西域承平了二十年。

大唐也吃了二十年的红利,陈青兕利用这打出来的威望在西域诸国建设学堂书塾,在国子监招收诸国王室,西域诸国继承人必须国子监出身,以此奠定了西域的基调,大唐对于西域的掌控力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而西域大食因当年一败,陷入了分裂状态,什派、逊派从冷战转变为热战。一开始逊派占据优势,什派还需要唐廷暗中的支助,但随着大食哈里发穆阿维叶的病故,局面易转,什派占据了上风。

唐廷也在陈青兕的操控下,改支持了逊派,以平衡彼此的势力。

大食国也因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内乱……

但乱世出英雄,在这动乱中什派突然冒出一个叫阿拔斯·里奇·卡尔马特的人物,他以迅雷之势一统了什派,镇服了逊派,完成了对大食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