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之王道先,异常清明;他自知,先前之糊涂,一则源于锤子之蔽惑,二则因其脱凡归灵即巅峰的膨胀意念所致;当然,亦或有残真九残之故也……
王道先自踏入永恒之境,已历恒年无数。往昔种种,几近泯灭如烟,消散而难觅其迹。若诚欲觅之,亦可寻其蛛丝马迹。然于悠悠无尽岁月,其所历之过往,浩如烟海,于他而言,无足轻重。是故,非真难寻,实则懒得追寻矣。
及至化无之劫渐生,依其初衷,不欲循灵解归凡之常道,乃费尽心力,炼制无悔锤与心涯尺,封残真九遁九归九凝练,同时九炼心涯尺与无悔锤,历经九次,残真遁九而残九,终至九而失真。
原计划借此二器凝练九归所携之无穷心力,再合其已近真极之体,深探寂无宙域,以验众多永恒所言,寂无是否真为宙域之尽。
其所遗忘者,乃九归之后须即刻凝练心力,未炼之前,心念万不可触及恒真体上之化无之意。盖因未凝练之心力,无论其庞大至何等地步,皆难以抵御化无之意侵袭。
化无之于真灵,乃渐沉其灵念,归之于寂无。若真灵未彻底化去,恒真体犹存,则寂无之灵虽寂犹存,如深眠待醒。同时,寂无之域亦同化此等寂无之灵,欲融之于寂无。
然真灵若有一丝苏醒,则可借异于往昔之通恒凡则,唤醒寂无之灵,并收被同化者。此乃以寂无钓寂无之奇法。经此,真灵量级远超往昔,可达数十亿倍,然凝练度减,略显失真。故需再度凝练。
凝练前,因真灵用异则,与恒真体感应微弱。恒真体之化无劫,亦对换“面”之真灵感陌生,不轻攻。然真灵一触恒真体,感应即复,化无劫亦侵心域,使真灵无所逃。
复苏后之真灵,纵不凝练,不触恒真体,亦终被识。因恒真体与真灵有难割之联。纵遁逃不复苏,亦终将被感,难逃化无之局。
而今,此已为其第九次之封残以通恒凡则而归;凡身于凡则世界中所书之心神九变,即为新创通恒凡则之法;他已九归,也新创了九种不同的通恒凡则之法;按原计,亦存有以凡通无之意,尝试能否以凡通真更进一步……
于回光返照之际,有一境,称为“中阴光明境”,真灵处于此境之中,清明异常。王道先此刻正处此境。
中阴光明境,其名由来有三。其一,中者、恒也,恒者,能也。世人常言中庸,初见以为中者庸也,实则不然。居中之道,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虽看似平平淡淡,实则能下潜深渊,上凌九天,其势理所当然,冠冕堂皇,磅礴大气。故中庸非庸,乃浩然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因中而能存,因存而能恒,因恒故而能也。
其二,凡境阴阳两分,中阴天为阴灵所归。阴者,取道象阴阳之“阴”意,以中分而承接之,故此境以“中阴”为名。
其三,中阴光明境,实为本身真灵感应巨大危机而自救激发所成之特殊妙境。真灵可柔而无形,无有入无间,故以“阴”象之。光明者,通明之意也,喻此境之清澈明亮,无所遮蔽。
此中阴光明境,与顿悟有相似之处,然也有区别:顿者、执也,所悟者即为所执,执于剑则悟于剑,执于术则悟于术,亦为由激发自身潜能所致;顿悟之境明所执,中阴光明境之中却能明照万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