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钦州康熙岭白鸡村庄,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与神秘传说的地方,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曾经四面临海,被赞誉为“墩仔村”,如今,这片土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围垦造田工程,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这里的风景,既有原始的自然风光,又有现代化发展的脉动,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的游神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吸引着远近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感受那份淳朴的乡土风情与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海天一色的辽阔画幅中,《海堤掠影》以其深情的目光,凝视着白鸡村的灵魂深处,笔触间流淌出的是对这片土地无尽的眷恋与赞美。乡土诗人又是风水日子先生莫春炳(微信→位置→搜索莫大哥→地址),如同一位细腻入微的心灵捕手,用他敏锐的感知力和精致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既鲜活又动人的乡村世界。诗篇伊始,“江口乱石拍浪飞”这豪迈之句,宛如一首雄浑壮丽的交响乐章,引领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直抵那浩瀚无垠的大海边。海浪澎湃,岩石屹立,两者之间的激烈碰撞,激荡起一片片白色的泡沫,仿佛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在此宣泄,也寓意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当夜幕低垂,星河悄然绽放,白鸡村便换上了另一副温婉的妆容。“月影灯下青纱帐”,这一句诗意盎然的描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梦幻世界的窗扉。柔和的月光如流水般洒落,轻拂过古朴的村庄,为每一幢建筑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银纱。灯笼的光芒若隐若现,在夜色中摇曳生姿,勾勒出一幅幅温馨而又宁静的生活画卷。人们围坐其间,或谈笑风生,或低声细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与安宁。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最佳写照,令人沉醉不已。
而当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落在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上,“光伏板上映夕晖”的画面随即跃入眼帘。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科技感的存在,静静地吸收着日光的能量,转化为清洁电力,无声诉说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绿色梦想的实践。夕阳余晖下,金色光辉与蓝色面板交织成一道道绚丽的光芒,不仅点亮了白鸡村的未来之路,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几分科技的温暖与希望。
这两幅画面,从夜晚到黎明,构成了鲜明的时间对比,同时也展示了白鸡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念。这里的人们,懂得珍惜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不忘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机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让白鸡村成为了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无限创新活力的独特存在。
“月影灯下青纱帐,光伏板上映夕晖”,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视觉盛宴,更是白鸡村民众智慧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每一束光线都有其独特意义,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梦想的节奏。这就是白鸡村的魅力所在——古老与现代,自然与文明,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随着视线缓缓抬升,我们来到了一座亭台之上,居高临下,整个白鸡村的风貌便一览无遗。“登亭远看树影瘦”,树木的身姿在海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灵动,仿佛是自然界中最柔美的舞者,轻盈地在空中旋转跳跃,演绎着属于大地的韵律。枝叶间,点点绿意点缀着蔚蓝的天空,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而远处的海洋,则像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视野之中,与陆地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的界线在远处渐渐模糊,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空间过渡,引人遐想。
正当思绪飘散之际,一阵阵渔歌唱响耳畔,那是来自大海的声音。“观海渔歌跃鱼肥”,渔民们辛勤的身影在大海上留下一道道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欢声笑语,与海水的波动共鸣,谱写出一曲曲劳动赞歌。渔船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偶尔激起一圈圈涟漪,而船上的渔网中满载的鱼儿,象征着丰收的喜悦,也是对渔民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这一刻,白鸡村的生命力似乎达到了顶峰,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活动,都在各自的轨迹上绽放着光彩。
然而,故事并未结束,目光所及之处,“九口水门经风雨,一去东流望眼眛”。九口水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缅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水流潺潺,从这里汇入广阔的大海,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每一滴水珠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随着江水向东奔腾而去,最终融入无垠的海洋,预示着更加宽广的舞台和无限可能。九口水门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给予人们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一去东流望眼眛”,这句话蕴含了深远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么遥远,只要心存希望,就能看到光明的方向。白鸡村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旅程,每一个脚印都是通往明天的重要一步。在这里,历史与未来交织,自然与文化共生,每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每一个人驻足欣赏,共同期待下一个精彩的篇章。
整体来看,《海堤掠影》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意象与情景,成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记录了白鸡村的历史风貌与现状,更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这些文字背后的风俗解读,让人在欣赏美景之余,更能深刻体会到来自这片土地的温情与厚重,以及村民们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态度。它是对乡村生活的礼赞,也是对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