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唐帝国简史(1 / 2)玩具帝国从拍特摄开始首页

唐历134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帝国(旧)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攻占石国,洗劫石国攫取财物。石国王子逃亡阿拉伯帝国,向阿拉伯帝国求援。

高仙芝率唐军2万,联合数万西域联军,迎战30万阿拉伯帝国大军。双方激战多日,联军葛罗禄部被阿拉伯名将阿布穆斯林重金贿赂,阴谋战场倒戈。高仙芝识破后将计就计,引阿拉伯军主力远离怛罗斯河,之后以精锐奇兵切断阿拉伯军水源和粮道,迫使30万阿拉伯军崩溃。唐军乘势而进,攻破撒马尔罕。

高仙芝以前波斯王子,波斯都督卑路斯之子为守将,迁波斯都督府至撒马尔罕,防御阿拉伯帝国。

唐历138年12月(公元755年),唐帝国(旧)第一次内战爆发,帝国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派遣高仙芝,封常清迎战安史叛军。

洛阳之,战封常清不敌,联合高仙芝退保潼关。玄宗急令出战,高封不从,监军宦官边令诚进谗,被高仙芝阵前诛杀。玄宗大骇,再派哥舒翰接掌潼关,哥舒翰同样坚守不战。玄宗派遣中使连续催促,被哥舒翰尽数扣留。为避免遭到玄宗清算,三将被迫投靠太子李亨,玄宗心惊,联合杨国忠试图撤往成都。

唐历139年,玄宗在马嵬坡遭遇兵变,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被杀,玄宗被迫行使玄武门继承法,禅位太子李亨,自己逃往成都。

同年,北线战场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阵斩史思明父子,颜真卿也组织河北义军响应。李氏父子忙于行使玄武门继承法,无心微操,朔方军长驱直入,攻破范阳。

唐历140年夏(公元757年),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引军出潼关,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领军南进,夹击洛阳安禄山,安禄山父子自焚而亡,叛乱平息,帝国第1次内战进入第二阶段。

哥高封三将拥护肃宗,控制关陇,玄宗遥控郭李向太子李豫效忠,控制河北。

唐历145年(公元762年),肃宗崩,太子李豫即位。哥舒翰年迈死于行伍,高仙芝被杀,封常清投降。玄宗在内战结束前同样年迈而死,唐帝国第一次内战结束。

内战极大的破坏了唐帝国的经济,政治和统治能力,但也让唐帝国的内部矛盾得到了稍稍的缓解。

强大的安史叛军一击即碎同样维持了中央的权威,保障了藩镇的安稳。

同时,各地的危机也惊醒了沉醉盛世中的帝国中央政府。而当帝国中央认识到,帝国的子民吃不饱饭的时候,周边藩国的人就没有必要吃饱饭了。

唐历160年(公元777年),唐帝国名将郭子仪请诏,出师西征。以十万唐军为主力,配合安西各国联军,引军三十万,协助波斯帝国复国。旧唐帝国开始第一次西征。

162年,唐军连破木鹿,哈马丹等城,迫使阿拉伯帝国退出中亚。波斯帝国定都泰西封,成功复国。此后,经过两百多年的交战,波斯帝国依托东西方贸易的中间人身份,获益颇丰,逐渐压倒了阿拉伯帝国。

在确定了伊斯兰教为波斯帝国的国教之后,更是直接瓦解了阿拉伯帝国。此后,波斯帝国向西沿地中海推进,鼎盛时期,波斯帝国疆域囊括整个北非,并且攻略伊比利亚半岛,进军欧洲。而因为复国之情以及西方盟国的巨大压力,波斯帝国世代和唐帝国修好,代代姻亲,成为唐帝国最强大和重要的盟国。

而唐帝国协助波斯复国后,留军三万协防,裁撤安西都护府,开始设立民州,增进西部发展。郭子仪驻守安西,死于任上。

同时,唐帝国内部加大对南方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粮产量和南方人口,恢复经济实力。到唐历200年左右,唐帝国的实控领土面积已经抵达了封建王朝能够达到的巅峰。

唐历263年(公元880年),旧唐帝国第二次内战爆发,这次内战持续超过130年,几乎彻底摧毁了东方世界。

内战第一阶段,主要的矛盾是多年来中小地主阶级,商人,自耕农,平民百姓与大型门阀,世家,大地主阶级之间的巨大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以农民起义的方式爆发,其中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甚至在黄巢的带领下,攻入帝国首都长安,血腥屠城并火烧长安。最终以物理的形式,终结了几个世纪的士族门阀时代。

之后,内战转入第二阶段,东方世界数百年矛盾的总爆发。

整个帝国土崩瓦解,一度分裂成几个乃至十几个小型藩镇,期间也有过多次短暂统一,但是新生的中央政府都因为诸多原因,以迅速崩溃而结束。战争期间,帝国几乎被彻底摧毁,人口锐减到不足2千万,边疆羁縻州府纷纷独立,朝贡国日渐轻视帝国,百姓易子而食,白骨盈野,城中遍长草木。北方游牧部族更是一度占领幽云,直达河北,年年入寇。

唐历389年(公元1006年)新唐帝国的缔造者,世祖皇帝李敬则在关中起兵,恢复唐帝国。第二次唐帝国内战进入最后的唐帝国中兴统一阶段。

通过打通丝路,联系波斯帝国,首先恢复商贸,从波斯帝国进口粮食。新唐帝国的国力迅速提高,拥有了统一战争胜利的底气。短短3年,西起葱岭,东至大海,北达燕山,南接红河的帝国内地地区基本实现统一。

到唐历410年(公元1027年),经过20多年的休养,唐帝国初步恢复国力,农业水平得以恢复,基本确立了农商立国的思想。随着帝国恢复稳定,已经从南方传入的高产水稻开始大规模铺开,增加生产。

高产作物的涌现又激活了帝国的南下热情。唐历437年,帝国组织的第一支航海探险船团,开始沿东南亚沿海南下探索。关联到诸多产业发展的造船业开始在帝国沿海全面发展,手工业,纺织业,地理学等等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唐历513年(公元1130年),得益于百年的南部开拓,唐帝国的国力重新达到顶峰。因此,唐帝国建武皇帝下令,改变多年的南进北守战略,向北方千年来的游牧边患,发动最后总决战。此战被西方国家称为唐帝国西征。帝国一举荡平北方边患,以皇帝爱将岳飞为主将的西路军,出贺兰山,一路向西,直到踏破乌拉尔山,亡国灭族无算,甚至饮马黑海。

到唐历543年(公元1160年),岳元帅凯旋长安的时候,唐帝国已经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整个乌拉尔山以西,波斯高原以北的广袤土地,尽归唐土。岳飞因功成为帝国第一元帅,羽林低头,天子降阶,百官出长安百里相迎。

岳飞的成功并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有时代的脚步,百年的南部开拓,让帝国的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飞速发展,但是纺织业的原材料来源却始终困扰帝国的发展,甚至于,到后期出现了帝国纺织业主自行组织商团和牧羊队,主动杀出长城,发展畜牧,供给需求。

羊吃人的情景开始在草原出现,也标志着帝国可以凭借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进一步增强在北方的经济效益,扩大实际控制力。

这一阶段,依托海洋运输,帝国逐渐形成了幽云,苏杭和广州三大工业基地。西北商贸也出现了围绕兰州,碎叶等地的工业中心和集散地,帝国首都关中长安更是发展成为科研,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改变,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阶级和新的矛盾。

自从新唐帝国建立,短短200多年,帝国的工商业迅速发展,最初的工业家,产业家,资本家逐渐出现。但是工商业者和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虽然帝国通过了农商立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帝国历史上,商人为非作歹,囤积居奇以及种种劣行却从未停止过,这导致帝国商人,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很难确保。

此外,帝国政府在运行了两百多年之后,已经显露老态,曾经中小地主文官政体逐渐难以适应新时代,腐败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兼并土地,人为扩大饥荒,逼迫人吃人来牟利的情况同样引来资产阶级不满。资产阶级需要当下的帝国必须保障基础并且略高的生活水准才能激活市场。双方矛盾开始日渐扩大。中小地主阶级控制地方进行打压,而资产阶级也资助学生反抗,帝国内战的阴霾越来越重。

唐历662年(公元1279年),唐帝国第三次内战爆发,和400年前的第二次内战一样,这一次,同样是一场阶级之间的大战,只不过不再是中小地主阶级和士族门阀,而是新生的唐帝国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内战。

这一年,唐帝国出现重大商业恶性事件,为了攫取巨额利益,帝国境内商业集团将帝国研发的最新火药配方,武器设计图等大量机密文件,高价贩售出国,并且秘密武装帝国北部马匪残部,劫掠商业对手商团,并煽动情绪试图影响帝国中枢授权商团自建武装力量,引来一片哗然。

中小地主控制的帝国中央政府决定更改以农商立国的基本国策,加大管控,出动帝国海军舰队,对沿海猖獗的走私进行打击,开始试点官营外贸业务,将这块肥肉吞到自己腹中。

同时,针对粮食的贩运也被严令禁止,粮价必须交由当地士绅和官员根据产量衡量确定。盐铁药品粮食一律专营,指定采买点。这些政策严重威胁到商人和资本家的利益,蓄养马匪的西北商团和勾结海盗的江浙财团更是面临巨大威胁。

结果,帝国天山北道,浙东道和岭南道首先爆发资本家起义,接着,两湖,幽云,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先后响应,内战全面爆发。资产阶级凭借工业和财政能力,自行武装军队,要求帝国海军终止行动,通过私掠法和民团法,授权资本家和商人更大特权。

内战第一阶段持续超过十年,帝国海军全面封锁太平洋,陆军迅速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几乎被彻底瓦解。资产军活动转入地下袭击,游击作战。不过战争并未结束,唐历674年,帝国第三次内战进入第二阶段,地主阶级控制的帝国中央政府为了扩大包括军工业在内的各项产业,全面忽视安全建设,引来严重内部动荡。

这一年,长安和洛阳首先爆发学生运动,太学学生首先提出文化复兴,以恢复周礼,推崇克己复礼,重建礼乐为口号,要求进行文化复兴和儒家思想改革,以重返太宗贞观时代君舟民水和达成儒家民贵君轻的口号,实质上则是呼吁改革,缓和内部对立,遭到地主阶级猛烈镇压。长洛工人首先响应学生,第三次帝国内战全面进入第二阶段。

得益于工人的加入,高素质,有组织的工人迅速取代道德败坏,以匪徒为主的资本军,起义军得到了全面升级的武装力量,同时,太学生的全面倒戈更是迅速增强了起义军的行政能力。第二阶段的全面内战持续超过8年,到唐历682年(1299年),起义军攻入长洛,帝国末代丞相在逃往成都途中,滑稽的也在马嵬坡被农民用粪叉插死。帝国皇帝被迫在成都全面接受资产阶级条件,改组帝国政府,成立帝国内阁和下议院,废除海洋贸易管控,授予资产阶级私掠权和民团组织权。第三次帝国内战结束,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

只不过,这种胜利并不稳固,内战结束后的上百年时间,帝国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保皇派,资产阶级,以及内部太学生的文官集团都在彼此融合和争斗,威胁帝国的存亡。百年间,帝国的发展几乎停滞,甚至陷入漫长衰退中,原本就贪婪的资本家更是展现出了新生资产阶级残暴的表象,比起封建地主阶级,好,但没好多少的情况本身就和帝国千年来的人本思想,君舟民水不相匹配。直到唐历814年(1431年),情况开始出现改变。杨谦出任帝国首相,帝国内部的动荡开始逐渐平复。

杨谦是帝国第一位工人出身的首相,能够当上首相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帝国皇帝的支持下,对内,杨谦内阁连续推动了大批改革法规,规范市场,改良阶级,拉拢了大批良善资本家,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管控,以新成立的帝国陆海军为由收回了企业民团,实现了中央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以恢复太宗皇帝君舟民水,祖宗之法的名号,进行新的文化改革,确定了工农为本,工商并举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杨谦首相成功的避免了帝国爆发第四次大规模内战,实现了国家对资本的控制,缔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唐帝国。

虽然杨谦出身低微,不是企业家,资本家或者耕读传家的地主,仅仅是两个工人的儿子,也没有参军经历,甚至没有什么个人资产。可他为唐帝国留下了无可取代的遗产,一个勃勃生机的帝国。

唐历879年(1496年),经过多年稳定和发展,唐帝国逐渐具备了远洋航运业的发展条件,开始走向更遥远的地区。这一年,帝国通过马六甲海峡狮城要塞,一路抵达波斯湾,打通和波斯帝国以及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对印度的大规模开拓。虽然帝国早在高宗皇帝时期,数百年前就已经对印度有所了解,但是受限于艰难的陆地交通,需要绕道安西和波斯帝国,难以大规模开拓。如今,伴随着海运线路的打通,一片更肥沃,可以种更多粮食的土地,被帝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