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首,《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李世民皱眉,写的太过真实了,莫非是亲眼所见?
“黄衣使者......宫使”李世民暗道:“莫非巧取豪夺之人出自宫中?”
李世民一时没有头绪,只能想着过后召来李象询问。
但又欣慰李象能直书此事,“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二字,说明是将百姓放在了心中。
领悟了他一贯提倡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真义。
李象能如此,朕心甚慰。
第五首,是两首连诗。曰《悯农二首》
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世民豁然起身,用力捏着文稿,眼中震惊不已。
当真是喜不自胜。
随着时间推移,“李家出了麒麟儿”之事,在他心底终于被接受。
浓重的喜悦经过世间发酵,慢慢溢出,弥漫在了他整个心间。
让李世民终于尝到了喜悦的滋味。
只是诗依然让他有一丝心惊。
其二首,“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闻之让人不安。有些担心李象是纪实之作,还是有感而发。
李象出生时是贞观四年,贞观初期确实天灾连年,加上突厥之患,确有饿死人之事。
但按李象的年纪,稍微记事时关中便再无饿死人发生。
当不会是实作。
那就是有感而发了。
这就更为难能可贵了,想起自己曾呵斥他枉顾百姓,不顾民之生死,李世民承认自己说错了。
这孩子当时并未反驳,想来是尊敬他这个祖父,不愿顶撞他吧。
却甘愿默默背负指责。
李世民心中生出一丝温情,这是个生性仁厚的孩子。
可是又难掩一丝疑惑。
就算再怜悯百姓,一个自小锦衣玉食的皇室子弟,又如何能真切体会农事艰难。
写出二首如此深刻,观察之细的农事诗作来?
怀着疑惑,李世民继续往下看去。
又是一首,名《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食地五千户,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李世民呼吸陡然急促,终于洞悉了背后的真相。
他暗暗大呼:“是了,原来如此,象儿竟是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杂处,仔细观察得来的。
怪不得能写出悯农二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