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爷爷也会开车,以前不知为何爷爷从来没有买车的打算,现在的陈世里也明白了,三清观是爷爷花了毕生的积蓄才物归原主,就连其他几个道观也是总有部分使用权罢了。
记得网上报道,溥仪老年回故宫的时候,照样被售票员拦住要求买票才能,就连自己的龙椅也只能隔着空遥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故宫其实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迁都BJ时修建的皇宫,随着明清革鼎之际,当时清朝打着替明朝报仇的旗号入的关,加上当时经费有限,这才让故宫保留了下来。
至于历史究竟是如何的,也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小在故宫长大的人确实会把这里当作家。
爷爷陈悟道从小也是在三清观长大的,三清观的弟子以前都是流浪的孤儿或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的百姓,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这里,至少可以学点本事有碗饱饭。
如今除了三清观等少数的道观依旧在救死扶伤,大多数道观都成了旅游景点,每年的收入也是不计其数,但最后却不一定能秉承祖训,造福于穷苦的百姓。
陈悟道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只好不再过问外面经营管理方面的事情,自己则在这三清观做着以前师父和师祖们做的事情,太平年间潜心修行不问世事。
只有陈悟道留在三清观,很多人才能放心,也是为了把控陈悟道,所以回来后陈悟道也一直没有出去过。
有些时候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为了心中的信仰,陈悟道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至少这硕大的产业每年还是能分给自己不少红利的。
这些钱陈悟道也没有乱花,一方面会救济一些老战友的后代,毕竟不是每位老红军都能像楚军辉一样被关照,另一方面也会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读书。
在一个大城市里读书可能只是为了找份工作,大多数人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对于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村子,才能在外面赚取多一点的钱,让家里人吃上饱饭。
陈悟道知道有些事情任重道远,只要有人还在做,就会有希望,如果大家都熟视无睹每天只想着利益至上,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药石无医了。
陈悟道之所以不让陈世里看太多那些古书,因为陈悟道知道,明白的道理越多,能力不行的话,只会令自己越痛苦。
抗日战争的时候,陈悟道可以对那些不公给予正义的审判,也可以用武力解决那些地主豪绅。
可如今是和平年代,随着阶级的固化,一切又仿佛回到了从前,只是换了一群人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罢了。
果然历史在不断地演变,但相同的事件总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因果循环,周而复始。
陈悟道同意陈世里出去留学,一方面是想让陈世里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寻找真相并不是靠嘴上说说,还要有相应的实力才行。
另一方面陈悟道也不想陈世里窝在国内,要么成为别人的傀儡,要么最后和柯岩一样黯然离去。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假,如果千里马遇不上伯乐,也只能在田间地头拉车,直到老了干不动了,走上餐桌罢了。
陈悟道冥想完起身朝着殿外走去,推开殿门,院内只有薄薄的一层雪,一会儿弟子们都要去晨练,此时还不到打扫院落的时候。
抬头看向了天空,天空中还没有太阳,只有那不断飘落的雪花,在给四周的建筑物和周围的树木换着新装。
遥望着北方小院的方向,陈悟道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再回去了,自己的根就在这里,就让那远方的思念留在记忆里吧。
陈悟道也有了自己的手机,这是陈世里上次来看陈悟道的时候特意给买的,虽然陈悟道并不怎么会用,但有了这个手机打电话确实方便了很多。
修道之人虽然没有过多的杂念,毕竟人非圣贤,每个人心中还是有牵挂的人或事,不然如何能在战争年代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而不是坐等着那些恶人放下屠刀。
“师祖,新年好。”小玉衡换了身新的道袍,一路小跑着来到了陈悟道的旁边。
“好呀,看来我们的小玉衡又长一岁了,来,让师祖看看有没有长高。”陈悟道笑着捋了捋胸前的胡须。
小玉衡踮起脚尖说道:“长高了很多呢师祖,您看都快到您的胸口了。”
看着小玉衡那调皮的样子,陈悟道忽然想到了陈世里小时候的样子,一样的可爱,一样的没有父母的疼爱。
“那一会儿早课后多吃点,以后好多替师兄们干活,哈哈。”陈悟道揉了揉小玉衡的头说道。
一老一小并肩朝着晨练的山坡而去,而地面上则留下了两行笔直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