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二十二年
正月初一
成化皇帝正在金銮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贺,不少官员为了奉承巴结皇帝,咬文嚼字地歌颂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一切皆是仰赖圣上的英明过人,仁德广布。皇上新春之际,听得一群大臣的歌功颂德,心中不禁飘飘然。
奉承的大臣见皇上高兴,吹捧之声更加肆无忌惮,说得当今圣上已经是威镇寰宇,德比三皇……就在皇上为自己的功绩感到自豪时,一声急切而深沉地通报,打破了群臣为皇上编织的美梦。
“报……皇上,开封传来八百里加急奏章。”
皇上被逼着从梦中醒来,心下好不恼怒,只是作为一个有德之君,若是对地方呈上的急报置之不理,还要处置官员的话,他今日的所作所为会在青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念。”
“数日前,开封爆发特大洪水,冲断堤坝,造成黄河决堤。附近农舍庄稼尽毁,百姓死伤,流离失所者无数。更有甚者,灾情俨然有逐步向城中蔓延的趋势,恳请皇上立即派人赈灾,治理水患。”
皇上愣住了,群臣愣住了,再没有人歌功颂德,只有一片寂静无声的沉默。
皇上在沉默了片刻后,缓缓开口:“众爱卿有何良策?”
有的大臣说要立刻开仓赈灾,设立民营安置百姓,有的大臣说要立刻派人运沙石堵住水流,防止河水蔓延到城中。还有大臣说要立刻抢修黄河堤坝。
“众爱卿说得都有道理,只是派谁去当此大任?”
地下又是一片沉默,刚才竭力吹捧皇上的大臣更是屏住了呼吸,生怕发出一点点声响,甚至后悔刚才说的那番话。
“现在是新春佳节,京城繁花似锦,家中妻妾成群,正是纸醉金迷的时候,不想去。”
“此去开封是赈灾,灾民遍野,又没有油水,还不知道要去多久,不能去。”
“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万一百姓怨声载道,皇上震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敢去。”
综上所述,万万去不得。正自盘算着皇上没叫到最好,万一叫到了要找什么强有力的理由来推辞。
“我家老母亲病重,要留在京城尽孝道?我的小妾生儿子了?我过几日又要纳第十八房姨太太…….”仍然有很多忠肝义胆的大臣抬头挺胸地站着,只是苦于自己薄德寡才,没有能力为皇上分忧,为社稷出力,为百姓救苦。但只要皇上用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众臣一片沉默后,一个大臣手持象笏站了出来,“恳请皇上下旨,恩准微臣即刻前往开封赈灾。”
众人的眼光在他身上打量着,只听得一个坚定而洪亮的声音说道:“皇上,黄河决堤已有近十日,尚不知当地知府是否组织民兵抵住黄河的流势,倘若河水一旦进入了开封城,那后果不堪设想,开封的臣民再也经不起耽搁,臣请皇上立即定夺。”
皇上听完热烈盈眶,“爱卿如此忠君爱民,朕心甚慰,朕即刻任命你为钦差大臣,领三万人马开拔黄河治灾,其中所有事项卿可自行斟酌行事,不必向朕禀报。”
“微臣领旨。”
话说黄河决堤以来,开封知府立即组建了三千民兵,又亲自上阵,鼓舞士气,在黄河堤坝上堆积沙石,虽不能治理水患,却拖延了河水的蔓延,为朝廷钦差的到来争取了一些时间。正因为知府的为民之心,将黄河之水短暂地控制在了开封城门之外,内城暂时不受伤害。城外的灾害已成事实,无可挽回,至少城内百姓仍旧可以欢度新春。
想是这次朝廷派来的官员知道皇帝重视灾情,不敢有丝毫懈怠,数月之后,黄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赈灾和安顿灾民更是做得面面俱到,没有发生以往营私舞弊的事情,赢得了百姓一片称颂。
知府大人决定请来舞狮队在城中舞狮三日来庆贺开封人民得到解救。隆重雄壮的舞狮队伍已经穿过了长长的两条街,沿街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灾情过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欣欣向荣。
‘悦兴酒楼’也为了庆贺开封的新生,未来三天,凡是到店消费的客人一律打七折优惠。此时酒楼上下已经坐满了客人,客人的不断呼唤已经让几个店小二实在招呼不过来,他们只能不断地跟客人说‘人多,请稍等,马上就来……’好在今天的客人心情都很好,居然没有一个不耐烦到发脾气。
在二楼的中央,有一桌坐着三个特别抢眼的客人。坐在两边的两位比较瘦小,年龄大约四十来岁,而坐在中间的那位看来比他们都长了几岁,身材也比他们大了一圈。他们都是衣着光鲜亮丽,看着十分雍容华贵,然而又不带着一般有钱人的庸俗,相反气质非同一般,一看就知道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过了一会儿,店小二已经把他们的酒菜上齐了。
那位年长的乡绅说道:“我听从黄河边上回来的朋友说这次不但修高了河坝,而且还开通了几条分流道,把洪水和淤泥全都引到河中。如此一来,怕是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会再发生黄河决堤的事情了。”
“那可真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啊。”另外两人齐声附和道。
那位乡绅又道:“你们知道朝廷这次派来的大臣是哪一位么?”
左边的那位想了想,说道:“是工部侍郎刘大夏刘大人,他曾经做两都御史的时候就是个大好官,深受两都百姓的爱戴,所以皇上才提拔他做了工部侍郎。这次也多亏有他力请皇上恩准他来开封,才能根治这次黄河决堤给百姓带来的灾害。”